正文 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E

小说:旷古绝今一樵夫  作者:能慧
    一五六老衲于中也有一点儿但是
    “但是到此了?”
    还有些意犹未尽的五祖面对慧能似有期盼的目光,想了想却是直直以问。www.83kxs.com
    “师父?”
    慧能一时还真有点儿不知五祖意之所在了。
    “你说的都对呀,可老衲于中也有一点儿但是。”
    “请师父为之开示!”
    “慧能哪,
    虽说佛法亦世法,
    但于道中之人意趣而言,是不是更在出世呢?
    而那世间于道人的观感,是不是因此便有了非常的角度和要求呢?
    于世说法,不管言之如何透彻,如果人的德行不似山一般宽厚容与更静穆忍默,那于人之启,于世之济,是不是或也多会有落戏论之嫌呢?
    佛祖十大弟子与之会心而传承正法者,
    为什么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
    也不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,
    更不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等等,却独独是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呢?
    这其中的微妙因缘,是不是有值我等深思更玩味的地方呢?”
    五祖言罢望着慧能,目光不仅多有期待,更是充满了信心。
    ~~对呀!
    佛法如世法,人不知世间珍馐盛馔,又何识一物清纯至味?
    不历世间七色斑斓,又何明一抹白光为幻?
    不见山之崔巍嵯峨,海之茫无涯际,又何解人的意绪幽微如月万缕更如星迷离……
    人或只有广阅深历凡尘凡心更于中幡然,
    那出世于己,方才具有坚牢之基;
    那济世于人,更才多蕴发蒙之凭吧?
    佛祖十大弟子,是不是亦唯大迦叶一人而已呢?
    ~~是啊,人生而不同,
    但相同的却是人的**,
    其中那无穷无尽的贪婪,人人虽知其弊,但又几人能自觉减少一分一毫呢……
    因此,
    深信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的孔圣人,才不得不由心而悲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!”
    因此,
    坚持人的精神高贵且傲然天地的庄真人,才不得不万般无奈主张人及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,只能回归“同与禽兽居,族与万物并”那明知绝无可能的原始蒙昧。
    因此,
    透彻万法空寂的释迦摩尼,也只能使出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”的方便手段更设施……
    圣人制欲,
    当然主要针对小人之心了,
    但人的品级等级本分着落之中,谁又不愿求个博个“治人”且“食于人”的名正言顺呢?
    此中之制,还真有些说不清究竟是谁制了谁吧?
    真人制欲,
    不过看透身外名利而已,
    那养生至道,还真少不了薄薄酒、淡淡茶吧?
    此中那一己利害的精到算计于其制欲的初衷,是不是更因一切无奈而最终有些南辕北辙了呢?
    而佛陀制欲,
    其以身作则的言行一致,红尘谁又能与之相匹?
    那一日一食一饭团,
    一年四季唯三衣,
    且白日黑夜坐不拘地的头陀之行,更是将人于物的索取自觉降到了极限吧?
    此中苦行,不管是为人为己,还是幽幽之处于人难语,但对欲壑难填世人的折服更于中说法的感召之力,却会叫人不能不为之动容,为之深思,更为之有所反省的吧?
    况人的心底,谁又没一泓清明纯净的神泉呢……
    ~~“一切善法,不放逸为其根本。”
    于人于世,佛所虑者,不就是人的无穷贪欲之心吗?
    欲心有敛,人便近神;
    欲心放纵,人就不如禽兽!
    所以,佛陀圆寂之后,众罗汉集结之中,大迦叶与阿难于佛教导一问一答里,那佛法的至关要紧总是忆念犹新:
    “所有诸法,有为,无为,离贪欲为第一!”
    因为,
    世上一切恶行,莫不由贪欲而起;
    一切善法,无不因清净而生。
    “是故,……诸佛世尊身、口、意、行,常修清净。”
    真清净者,一切宽厚、一切容与皆落一切忍默,故佛又谓“我观第一义,忍默为最上。”而大山与万类无私的容与更自身的忍默,不亦全都在那因大而一切无得的清净之中吗?
    诸法空寂,得无所得,失无所失,
    那历劫万万之年,见惯来去生灭的巍巍大山,当然一切在心了。
    大山因大而容、而与、而忍、而默、而静,而穆,
    那头陀之修行,是不是于己就是一座行走的大山,于人于世,亦可谓山在那里呢……
    是的,山在那里!
    山在那里,
    中怀万象,吞吐日月;
    众类于襟,难数珍奇;
    内虽有虫蚁侵蚀,狼奔豚突;
    外更雷电似剑,霜雪如刃……
    但山在那里不因所喜,不因所惧,一切了然,一切容与,一切忍默,一切静穆之中峰入云霄,翠蔽无际,有泉流淙淙,鸟鸣嘤嘤……
    ~~“师父?”
    慧能感慨之中一念回神,却坐前山石空空,林木寂寂,五祖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去了,只留冯茂山颠与人独对由心交流,由心体味……
    ~~一切,山在那里!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