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四十二章 使我宰天下 下

小说:布衣青云  作者:几回春秋
    “县令使命令于我,如果没有县令同意,我不会让你带走一粒粮食。前车覆,后车戒,可不慎哉!”
    虞城司兵心有畏忌,但使命如此,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高辰说道。
    同时,虞城司兵向身后数十名县兵打手势,让他们戒备。
    数十名县兵严阵以待,持刀枪挡住高辰等人。
    “魏绛整军,先戮杨干;穰苴出兵,必斩庄贾。”
    高辰“唰”的一下抽出剑,指着虞城司兵道:“自古救灾就如用兵一样,一定要有法度。太守施粮食三百车,资以大侯乡民,盼明年秋。尔竟敢扣留二百余车,是想绝乡民于冬季上,逼乡民于汴水中。届时天怒人怨,汝有几个脑袋?”
    随着高辰拔剑,一众少年皆拔剑与数十名县兵对峙,毫无惧色。
    数十名县兵看高辰和众少年气势汹汹,高辰盛气凌人,皆忌惮,将步子轻轻往后挪。
    虞城司兵面色巨变。本以为这个职责能捞到好处,谁知竟成了烫手的山芋。
    高辰一向胆大妄为,又少年勇悍,这要是打起来,他绝对没有好果子吃。
    “高辰,你就全然不顾同僚之谊吗?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?”
    虞城司兵连声发问,胆战心惊。
    “就你这种人,还配和我大兄为同僚?连提鞋都不配。你快点闪开,免得脏了我大兄的剑。”
    秦伯盛扯着嗓门说道,好似高辰一声令下,就会冲上去。
    “你们这些人,还敢助纣为虐?我大兄对太守有救命之恩,太守对我大兄亦称兄道弟。司兵无知,难道你们无畏?”
    张抃向数十名县兵呵斥道。
    听到张抃的话,数十名县兵左右相顾,畏葸不前。
    高辰等人年龄都不大,可都是狠人。
    特别是高辰,有恩于太守。那一日,刺客刺杀太守,高辰独自“手刃数人”,虞城无人不知!
    高辰又占据大义,以大义而斥利益,让虞城司兵无言以对。
    “如果我让开,恐君祸从此始!”
    虞城司兵咬牙,一字一顿的说道。
    “不劳你操心。”
    高辰收起剑,直直的从虞城司兵和众县兵丛中穿过。
    泰山压顶,处境不变,举重若轻。www.6zzw.com
    有过之后,高辰转身,厉声道:“尔等县兵听我命令。在没有到大侯乡之前,谁敢擅自离开,必重惩。”
    “遵命!”
    碍于高辰威势,县兵只能点头领命。
    虞城司兵气急败坏,想要传信给谢斐,但苦无办法。
    而后,高辰给他们半个时辰的时间,埋锅造饭。
    高辰让张抃带领几个兄弟执剑盯着虞城司兵。
    然后率领一众县兵,去检点车上的粮食和物资。
    确认无误后,众人已经吃好饭。
    高辰下令这二百车粮食物资和城西的一百车汇合。
    大侯乡在虞城东面。
    当这些车队迂回到虞城东面的时候,天才蒙蒙亮。
    高辰为了赶时间,身先士卒,亲自推车,鼓励民夫,使整个车队的速度更快一筹。
    天渐渐破晓,大地朦朦胧胧,如同笼罩着一层轻纱。
    万籁俱寂后,一声鸟叫,划破这寂静。
    然后东方的地平线上,透出缕缕红霞,一缕紫点缓缓升起。
    西门和北门城外的不同,守城小吏注意到了,官卑职小的他们,不以为然。
    辰时已经过了六刻,谢斐一直没有看到赵兴和高辰向他辞行,心中纳闷。
    难道二人已在城外准备了?
    遂派人到城外打探,同时,谢斐也准备出城相送高辰和赵兴。
    然而亲信传来消息,虞城西门外的粮食已经不在了,北门外的粮食物资也不翼而飞。
    谢斐听后面如土色,暴跳如雷。
    这时,一身酒气的赵兴跌跌撞撞的来到谢斐面前,一脸茫然之色。
    “高辰呢?汝昨晚干什么了?”
    谢斐沉声说道。
    “昨夜高司户请我饮酒,我一时兴起,大醉。耽误了时辰,请明府恕罪。”
    赵兴自知理亏,请罪道。
    “何止是耽误了时辰,现虞城外的三百车粮食物资全部不见。”
    谢斐怒目相视。
    “啊……”赵兴大惊,忽感腰间空空的,一摸,印绶不在,道:“我的印绶不见了。”
    至此,谢斐如何不明白发生了什么?
    他们都被高辰这小子摆了一道。
    “高辰这个田舍汉,我一定要杀了他。”
    谢斐七窍生烟,恼羞成怒的道。
    高辰在打他的脸,而且打得“啪啪”响。
    这何止是面色无光,把谢斐先前的话衬托成大言不惭。最关键的是他因此得罪了雎阳的那些士绅大族。
    在下一瞬,谢斐就向赵兴下令,让他一定要将高辰追回来。
    可是,此时已经离高辰出发,将近两个时辰了。
    县中有驽马,但没有骑兵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巳时,两刻。大侯乡。
    高辰来了,携带三百车的粮食和物资来了。
    这些粮食、种子、耕牛、夏布、农具等可以支撑大侯乡百姓渡过这个冬天。
    可以让大侯乡百姓等到明年丰收。
    高辰拼尽一切,给了他们机会。
    大侯乡百姓望着三百辆大车,眼泪夺眶而出,举乡若狂。
    苍天终于开眼,往昔的场景又有盼头了。
    高辰拿出籍帐。
    列出每一家每一户男女老少。
    列出每一家每一户的人数。
    列出寡、鳏、孤、独的户家。
    寡(丧夫者)、鳏(丧妻者)、孤(年幼丧父母者)、独(老而丧子女者),这类百姓高辰特殊照顾,粮食多分。
    其余分配不论户,按男女老幼人口。
    耕牛以邻分配,邻里共用。
    大侯乡伊尹祠。
    伊尹,姓伊,名挚。“尹”是右相之意,后人为了尊敬他,称呼他为伊尹。
    相传伊尹辞世于虞城,这是宋人为了纪念商代丞相伊尹,建造的一所祠堂。
    大洪冲来,伊尹祠也没有幸免于难。但是大侯乡百姓在泥土中找到伊尹的雕像,重新摆在石台上。
    成百上千的百姓会聚在此,有挑着荆筐的壮汉,背着竹篓的妇人,拿着笸箩的老人,抱着瓦罐的孩童。
    每个人脸上都兴奋潮红,每个人都步履匆匆。
    他们分到东西,感恩戴德,手舞足蹈。
    高辰分配粮食非常均匀。
    同样是壮汉,粮食相差不会过一升。
    同样是妇女,布匹不会少一寸。
    即便高辰的父亲高远德拿粮,高辰也不会丝毫偏袒。
    因之,受到乡亲父老大赞。
    “高家好二郎,生子当如此。”
    “远德家二郎终于长大了,远德有福分了。”
    “二郎这孩子分粮食太称职了,分得真好啊!”
    “二郎年前还是无赖,才半年多时间,变得真英武!”
    “有二郎,我大侯乡之幸。”
    诸如此类对高辰的赞美不断。
    所有大侯乡百姓都用“二郎”,来亲切称呼高辰。
    他们都知道,这样分粮,是高辰的意思。
    高辰会心的一笑,没有什么结局,是比这更完美的了。
    他来到伊尹雕像前,看着这个从一个奴隶成为千古名相的圣人。
    他有至高无上的德行,他的清廉“正天下”。
    “喳喳……”
    这是鹊的叫声,高辰目光又被其吸引。
    只见一只鹊停在不远处的枯木枝上。
    叽叽喳喳的叫着,欢欢乐乐的跳着。
    凤栖梧桐。
    谁说栖息在梧桐上的,一定是凤凰?
    他们只是生来凤凰血脉!
    鹊落枯枝。
    谁说鹊没有资格栖息梧桐?
    它还没有练习出有力的翅膀,没有学会更远的翱翔。
    它飞得更高,飞得更远,也许能找到梧桐树。
    如此,谁又能说?栖息在梧桐上凤凰比落在枯枝上的鹊更尊贵?
    谁又能说?鹊天生卑贱?
    高辰回神,对着元圣深深一拜。
    深秋的阳光本无力,但这一刻,格外刺目。
    他转身再望大侯乡百姓,尽是心悦诚服。
    “使我宰天下,亦如此也!”
    高辰目光深邃,发出了和当年陈平分肉时一样的感慨。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&/div>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